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旅游 >

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麦积山石窟是什么年代的?

2023-05-08 10:25:38   城市科技网

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这样的条件,对麦积山石窟的泥塑艺术来说并非有利。那是什么成就了这座屹立千年的超级工程的泥塑艺术呢?今天我们就探秘它泥塑艺术的前世今生。

1、地形原因

麦积山,从远处眺望,其山顶是中间高四周低的顺坡,其山体的下部却为倒坡,即向内收的一种形状。正因如此,当雨水从天而降的时候,山顶部分的岩石便如同屋檐,阻隔了雨水与栈道、雕像的直接接触。天然的屏障保护了麦积山石窟得以千年不朽。

2、地质原因

丹霞地貌的麦积山,山体由砂砾岩构成。岩石粗糙且松散,不适宜雕凿塑像,于是麦积山的工匠们选择了泥塑工艺。

这一顺应地质条件的选择,使麦积山拥有了数千尊泥塑佛像精品,它也成为享誉世界的泥塑造像艺术宝库。

3、就地取材成就了泥塑艺术

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的交界地带,沉积的黄土是制作泥塑的上好材料。取自河床的细腻黄土在风干之后尤为坚硬,相对一般的泥土它有更强的塑形能力和良好的耐水性。

在泥塑制作工艺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泥的韧性和防潮能力,古人在泥中分别混入秸秆和麻刀,搅拌均匀后制成粗泥和细泥。古人为了应对麦积山潮湿多雨的环境,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泥塑工艺。给制作造像的木架上泥之前绑上一层芦苇。这样利用芦苇秆自身的通气功能,加强泥塑内部空气的流动,从而使泥塑具备了更强的防潮性。然后用粗泥塑造出大致的模样,再用细泥进行精雕细琢。

古时麦积山地处丝绸之路南线秦州段,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经这地,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僧侣、工匠来此开窟造像,成就了麦积山石窟的兴盛与繁荣。

有了天时、地利、人合的因素,诞生这样一座伟大的石窟那是必然的。

如今194个窟龛及数千尊佛像,沿着粗糙的山体,高低错落布局,共同装点出的奇特景观。

麦积山石窟,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的麦积山石窟,开始进入其最美的季节。赤色孤峰,凌空栈道,这样的超级工程期待与你相约。

麦积山石窟是什么年代的?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

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

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麦积山石窟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

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

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

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

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

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

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

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

扩展资料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

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标签: 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麦积山石窟是什么年代的 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原因 麦积山石窟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