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的特点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天安门的简介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
天安门的主要景点
金水桥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华表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华表是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雍容典雅的金水桥、威武雄健的石狮子浑然一体,已成为天安门前一道特有的美丽景观。
石狮子
石狮的用材是一种灰白中夹带着均匀浅灰绿色斑的石头,抗自然风化能力强,石狮用整块料石雕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样,体现了明朝的雕刻工艺,是北方石狮的代表。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历时18年,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清朝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天安门的建筑特色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门的历史意义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标签:天安门城楼有多高天安门的主要景点有哪些天安门的历史沿革天安门的建筑特色